首页

女王棉袜调教

时间:2025-05-29 11:54:58 作者:香港调解专家:国际调解院落户推动“以和为贵”走向世界 浏览量:45087

  中新社香港5月28日电 题:香港调解专家:国际调解院落户推动“以和为贵”走向世界

  中新社记者 戴梦岚

  “很兴奋看到国际调解院落户香港。”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香港粤港澳大湾区联合调解研究院院长徐晶连用几个“很兴奋”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2023年2月16日,国际调解院筹备办公室成立仪式在香港举行。图为时任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刘光源(左二)、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司长林定国(右)和国际调解院筹备办公室主任孙劲(左一)主持国际调解院筹备办公室揭牌仪式。(资料图) (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供图)

  《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签署仪式将于5月30日在香港举行,近60个国家和联合国等约20个国际组织将派高级别代表出席。国际调解院着眼以调解定分止争,将成为全球首个专门通过调解解决国际争端的政府间法律组织,其总部选址于香港历史建筑旧湾仔警署,预计最快可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正式开幕。

  徐晶从事调解工作近20年、曾被评为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金牌调解员”,近10年来成功调解逾1500宗案件,其中超过95%的案件涉及跨境争议调解。她介绍,调解作为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在中西方文明中都有悠久历史和实践基础。与诉讼、仲裁相比,调解具备自愿及自主、高效率与低成本、程序灵活、保密性、非对抗性,以及和解协议易执行等优势,吸引越来越多当事人选择通过调解来解决纠纷。

  “20年前我刚开始做调解时,总要先花很大精力向当事人解释调解是什么、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好处。”香港和解中心会长、香港国际调解中心主席罗伟雄告诉记者,近10年,随着国家和香港大力推动调解文化,调解的优势受到广泛认同,调解案件数量持续增加。

  罗伟雄说,调解所需的时间和金钱成本约为诉讼、仲裁等争端解决方式的十分之一,而且能够照顾当事双方的情感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帮助双方重建合作关系,“我觉得这是调解最有帮助的地方。”

  多年调解工作中,罗伟雄印象最深的案例是帮助一家中国内地国有企业解决在中亚地区的建设项目纠纷。这家企业此前遇到同类纠纷,都是通过在当地诉讼或仲裁解决。经过团队约三个月的努力,当事双方达成和解方案,不仅保障项目建设继续进行,也提高了团队调解国际纠纷的能力,助力海外企业“引进来”、内地企业“走出去”。

2025年1月13日,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举行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证书颁授典礼。图为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司长林定国(前排中)等与获颁证书的调解员合影。(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

  谈及国际调解院总部设在香港,罗伟雄认为,这将有利于推动“以和为贵”的东方智慧走向世界,助力香港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徐晶强调,这既肯定了香港“一国两制”独特优势,也对香港调解员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徐晶建议,香港调解员应以成为“全球调解专家”为目标,深入学习《新加坡调解公约》等法律框架,运用大陆法系、普通法系、伊斯兰法系等多法系知识,组建多语种团队,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辅以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系统提升解决复杂国际争端的能力。“长远来看,香港调解员可结合西方调解技巧与东方和合传统,探索建立全球调解标准,将香港建设成为‘调解之都’。”(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最高检:2023年1至11月起诉电诈犯罪4.2万余人

姜广辉:当今世界,一些西方军事强国一方面高喊“人权”,一方面实行“弱肉强食”的强权政治,各种形式的新殖民主义、对别国主权和民族统一以及领土完整的侵犯、破坏和威胁等,实际上是对“人权”的公然肆意侵犯。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国际人权学者呼吁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加以规范,制订新的“第三代人权法则”,并称其为“团结权”,以弥补现今《世界人权宣言》之不足。

八省份因降雪封闭37个路段 关闭收费站503个

——监控窃密。梁成运一旦获悉中国人员赴美开展公务情况,就会向美间谍情报机关报告,并按照美方设计,将赴美人员带到美间谍情报机关提前安装有监控设备的餐厅或酒店,套取情报,甚至设置色情圈套,企图胁迫策反我方人员。

眺望时光消逝 《戈麦全集》研讨会举办

粟斌委员表示,下一步,全总将健全完善包括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内的职工劳动关系监测体系,积极探索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协同相关部门,推进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同时,指导各地工会与全国性平台企业的分支机构和区域性平台企业开展协商、细化集体合同,为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驾护航。

人民日报连发4篇重磅评论,传递的改革信号非同寻常

据定海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参评本届奖项的作品必须为2022年至2023年期间,公开出版的汉语散文作品集和公开发表的单篇散文作品(不含网络发表,单篇散文作品原则上须4000字以上)。

云南多地发布气象灾害预警 雨水将覆盖大部地区

“中山大学极地”号是继“雪龙”号与“雪龙2”号后中国第三艘破冰科考船,也是中国高校首艘破冰船。2024年7月26日至10月8日,该船从广州出发至北冰洋开展首次极地综合科考。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费晟全程参与,这也是中国首次组织历史学者参与正式的北冰洋科考活动。此次科考有何重要意义?取得了哪些成果?对海洋环境史研究价值几何?费晟近日接受“东西问”专访,对此作出解读。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